明代刻书业发达,官私刻书数量很多,分布地区广泛,印刷工艺水平也有明显的进步,刻书价格比较低廉,这有利于图书的流通和收藏。因此,明代除官府藏书外,私人藏书也特别兴盛,远远超过了国家藏书,有些私人藏书家还提出了系统的购书、鉴别、收藏理论。
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优势
明代官修的书籍,据李晋华《明代敕撰书考》统计,有二百多部,尤以明朝前期为多。其中官修史书关于本朝史事的,以《实录》和《大明会典》最为重要,关于前朝史事的以《元史》较有价值,另外还有数量繁多的志书。这些史书的纂修,虽也存在不足之处,但仍然显示出官修史书所具有的优势。[1]
一、修史制度的变化
我国自汉朝以来,历朝都十分重视本朝史的撰述,不仅有起居注和日历的修纂,还有纪传体国史的编修,并有专门的修史机构。最晚到西汉时,便有了史官记录帝王每天言行起居以及军国政务处置情况的“起居注”,到两晋南北朝时期,起居注的撰修已相当普遍。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,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有起居注,即使一度“篡夺”东晋政权,在位时间不足半年的“楚帝”桓玄,在兵败西逃,身陷绝境之时,还念念不忘“于道作《起居注》,叙其距义军之事。……不遑与群下谋议,惟耽思诵述,宣示远近。”[2]此后,历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辽、金、元诸代,起居注的撰修沿袭不改,形成定制。日历是在起居注和其他材料的基础之上,以日月为序撰修的一种史事长编,始于唐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。此后直至元代,都有日历的撰修。起居注和日历的撰修为实录和纪传体国史的编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