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,托尔斯泰和牧师们骑马到各处访问农家,一听到哪家有病人,就赶紧请医生来帮助医治。人们一听到托尔斯泰他们的马蹄声,脸上就绽开了三年来似乎已经忘记的微笑,像久旱逢雨般高兴。
那些营养失调而全身浮肿的小孩,一看到托尔斯泰就会急急地围拢过来。
他想他已经用真诚打动了他们,他们一听到托尔斯泰的脚步声,都感动地叫道:“那是神的脚步声。”托尔斯泰很高兴。
当一些老婆婆也出来迎接他时,他意识到为这些贫苦人所作的救济,有着如此大的意义。托尔斯泰清楚,他不是神,这些救济工作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,而是全俄国人的热忱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。
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
托尔斯泰在为了拯救困于饥荒的人们而日夜奔波时,并没有放弃小说的写作,相反,他的创作欲望越来越高昂,已到了非发泄不可的地步。
他曾写信给朋友,他说:“我不断地想吐出思想,内心充满了写作的意愿。不管我所吐出的汁液是上好的还是最下级的,我都想在这美妙的秋天长夜中,一吐心中思虑。”
托尔斯泰想写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,如同《战争与和平》一样。
他将自己想描写的历史人物定为彼得大帝,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,1682—1725年间在位,他继位后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,发展贸易、文化、教育和科研事业,改革军事,开疆辟土,为俄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托尔斯泰多次去图书馆收集与彼得大帝相关的资料,他认真阅读这些资料,有时也作一些批注。但是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