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进入21世纪以来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探索
进入21世纪以来,中国的社会转型性变革日渐加速,教育改革也以轰轰烈烈之势展开,教育理论研究蓬勃发展,学界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也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探索。自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后期开始,“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基础”问题、“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”问题以及“社会教育力”的概念被相继提出,关于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制约问题被更加深入地探讨,关于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全新思考被不断推进。
(一)社会发展的“教育自觉”以及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理念重构
2008年前后,叶澜提出了“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基础及其改造”问题,旨在从教育基本理论的思考出发,突破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进行认识的传统思维方式,突显教育对当今社会而言的基础性意义。这体现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“教育自觉”。徐冬青曾对此进行过较为深入的阐发。他认为,在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中,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越来越带有根本性的变化,这种变化触及了“社会是教育的基础”这一传统认识,如今,教育已越来越对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,因此,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认识模式上的决定论、二元论思维方式,从二者相互作用、相互构成、动态生成的角度,突出教育作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所应具有的价值。当今社会的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一般工具或一般手段的意义上,不再成为被决定的一方,而是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础。随着学习化社会、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的到来,当某社会资源或某资本构成中知识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,教育就成为社会资本积累乃至社会财富积累的前提和重要途径。教育知识与观念在社会文化精神结构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意义,重塑当代社会的教育观念基础,重新找回社会发展的生命实践基点,是社会文化精神结构变化的根本。此外,学习型组织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组织变革的范式,这意味着社会组织在性质和运作逻辑上的根本性变革。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