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贽手迹
李贽一生学术颇杂,就其主体而言,儒释道兼容并蓄,并以自我之所悟而融贯之。他博览群书,纵横百家,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的思想,非儒非释非道,亦儒亦释亦道。他为人耿直狷介,真实无隐。他从世俗事务中超拔而出,为的是获取一个真正的自我。[21]
平等观 李贽被称为“儒教的叛逆者”。王学的“良知”说及王艮的平等观对李贽思想的形成均有很大的影响。同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一样,“道”也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,只是他对于“道”有与众不同的理解。李贽所谓的“道”是人自身的道,道不仅在人间,而且还蕴于每个人的心中。道是人的本性,是人的自我需要,“道”的表现不外乎日常生活。他指出,“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,除却穿衣吃饭,无伦物矣”[22]。这一认识与王艮的“日用是道”思想一脉相承。他强调道的世俗特性,自称所喜欢探究的是百姓日用之“迩言”,对于“迩言”,他解释说:“如好货,如好色,如勤学,如进取,如多积金宝,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,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,凡世间一切治生、产业等事,皆其所共好而共习、共知而共言者,是真‘迩言’也。”[23]可见他在泰州学派肯定物欲的基础上,更加充分地宣扬物欲的价值,把百姓的物质利益和欲望视为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石。因此他认为,圣圣相传的“道”并非高不可攀,而是于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即能寻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