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经义、制汉礼,统一思想,是否就是铁板一块?当然不是!即使在章帝那里,也要表现出形式上的对于不同学术见解的某种程度的尊重。白虎观会议4年之后,建初八年(公元83年),章帝下诏曰:“《五经》剖判,去圣弥远;章句遗辞,乖疑难正;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,非所以重稽古,求道真也。其令群儒选高才生,受学《左氏》《梁春秋》《古文尚书》《毛诗》,以扶微学,广异义焉。”[175]用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的说法,就是“网罗遗逸,博存众家”。
白虎观会议数年之后,章帝命礼臣曹褒制定《汉礼》。曹褒的父亲曹充,在光武帝建武年间为博士,曾随从光武帝巡狩岱宗,定封禅礼。早在明帝即位时,曹充就上疏:“五帝不相沿乐,三王不相袭礼,大汉〔当〕自制礼,以示百世。”可见,制定汉礼是曹氏父子思考的重心,也是父子相袭的事业。当然,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,曹充为朝廷制定汉礼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。这个理想最终由其子曹褒在章帝时代得以实现。